日本刀物語 07
日本刀歷史 – 安土桃山時代
從戰國時代開始,一切變得更實用化。從之前“掛”在腰間的太刀,開始轉移到拔打比較容易而“插”在腰間的打刀。佩刀也因應可能在室內戰鬥而成為大小二刀的配置。
在這個“下克上”的年代,之前以個人騎馬“一騎討”的戰鬥方法已經不合時宜。戰鬥更多的轉向以密集陣形,步兵戰為主的模式。集團戰中若使用長而笨重的太刀很不方便,而且容易使人疲勞。當時防禦的甲胄亦以輕便的腹卷為主,因此大概二尺二寸前後,以先反(刀身較直而物打的地方較彎)的打刀開始被大量的使用。有不少的太刀亦被切短並磨上而成為打刀,例如信長在桶狹間之戰捕獲今川義元的宗三左文字,便被改短而成為了打刀。
打刀的刀裝特徵在這時也開始形成。增強了強度的柄,鮫魚皮與柄卷的組合,為防止潮濕而塗上黑漆的鞘,以及在鞘加上栗形和返角來防止從腰帶中掉出來等的特徵亦相繼出現。
隨著戰爭的密度與強度不停的加強,武器裝備的需求也大量的提升。這段時間生產的模式也發生了變化,從過往小規模生產改變成為大量製造。其中的作坊以美濃的“兼x”和備前長船“祐定”尤其出名。其中的刀工也包括美濃的兼定,兼元,兼常,兼房,氏貞等,而備前的亦包括則光,賀光,祐光,勝光,清光等。在這些工房出產的刀,有一些是名刀匠為武將,大名所做“注文打”的名刀,也有因大量生產而粗製濫造的出品。
在安土桃山時代,隨著南蠻人渡來及商業文化的興盛,刀具也開始豪華化。柄卷以金色或紫色為主的“糹卷太刀”開始出現。其鞘以金梨地,並以其擁有者之家紋,燙金或蒔繪等為裝飾。此類太刀多為武家儀仗用品,又或作為獻給神社,神氏的奉納品。
在豐臣秀吉的年代,本阿彌家被委派為刀劍的鑑定家。由本阿彌家所發出的“折紙”被公認為鑑定的權威,亦為日後評定日本刀價值的可能性提供了強而有力的基礎。
秀吉在天正16年(1588年)所頒布的刀狩令,命令農民交出武器,也比較明確地規定了武士佩刀的特權,也開啟了日本刀從殺戮的武器演變成為藝術品/寶物的年代。
參考書目:
《日本刀入門》,日本武具研究會
《日本刀。刀裝事典》,杉浦良幸
歡迎轉載引述,敬請提供出處
千月堂Alex
日本刀物語 08
日本刀歷史 – 江戶時代
關原之戰之後,德川家康以君臨天下之勢建立德川幕府。政治的穩定讓日本進入了商品經濟的繁榮期。 城下町的發展讓日本出現的新的經濟中心,參勤交代讓日本地方與中央政府的交流增加,同時也促進了文化和物流的長足發展。
在穩定而資金豐裕的年代,刀劍作為武器的作用大減,因而蛻變成為身份的象徵和炫耀的工具。幕府在江戶中期的寬文年間(1644-1680)通過規定,只有武士階級擁有特權可以佩戴“二本差”,亦即打刀和脇差,並對其長度及規格等加以限制。町人則只可以佩戴脇差,武士與平民之間的分別也被正式“可視化”。二本差的長度在整個江戶時代都有所更新和修改,直到幕末時候,松平春嶽在[幕儀參考]裡面所作的定寸為打刀二尺三,脇差為一尺六七寸前後。
由於町人被容許攜帶脇差,因此富裕的商人以極盡奢華的模式,在刀劍裝飾上投下大量的金錢以彰顯其財力。這使與刀裝相關行業的職人競爭白熱化,其技術上得以不停的提升,刀裝的藝術領域也不斷的得到昇華。
江戶時代長足的物流的發展,使製造刀劍的原材料,得以從過去的原產地轉運到全國各地。刀劍製造也從過去主要受制於原材料所在的生產基地域,變成全國各地的城下町都可以有自己的製刀工場。人流和物流的流通,也使其造刀技術的交流增快。江戶時代以美濃鍛治為主,其技術的影響遍及全國各地。
江戶與大阪為當時主要的刀劍生產地。江戶所生產的刀劍偏向於實用的風格,而大阪的則走豪華風。此時代的刀工,以江戶的長曾彌虎徹,濤亂刃的始創人大阪的津田越前守助廣和有大阪正宗之稱的井上真改(二代和泉守國貞)為代表。
參考書目:
《日本刀入門》,日本武具研究會
《日本刀。刀裝事典》,杉浦良幸
《日本刀之教科書》,渡邊妙子
歡迎轉載引述,敬請提供出處
千月堂Al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