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武士道的面貌初探
在日本悠久的歷史之中,武士可以說是其中一個最明顯,最具代表性的社會階層,從古到今,貫穿不同的時代。時至今日,在很多人心目中,武士仍然代表勇猛,忠誠,貫徹始終,正直,高尚,廉潔等美好的情操,而被廣泛傳頌。
然而,這就是武士的真實面貌了嗎?
自「大政奉還」以後,明治政府於1871年頒佈四民平等政策,法律上的武士階級已經名實俱亡,然而,明治時代的武士道精神卻比之前任何一個時代都來得興盛。這與政府的大力推動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幕末期間,西風東漸,遠東大部份國家地區都出現被殖民化的情況,甚至連一向被認為泱泱大國的清帝國也節節敗退,割地,求和,情況不斷。在1853年「黑船來航」事件以後,西風衝擊終於來到日本,除了舊有的政府體系之外,舊有的價值觀,習慣,典章,儀式等都受到西方文化的強烈衝擊。
「大政奉還」以後,新政府認為要避免陷入被殖民化,並解除不平等條約,只有富國強兵,就需要從典章制度到衣食住行出發,進行全面歐化。然而全面歐化除了帶來富國強兵之外,同時間也帶來正在歐洲蔓延的民族主義思潮。為了引導國民的前進方向,維持社會的穩定,政府就吸取了當時歐洲國家的做法,建立『人工化傳統』。
著名英國歷史學者,赫布茲巴穆在《被創造的傳統》中認為:在近代國家中,很多被認為是「傳統」的,其實都是在近代「基於古老的傳統」被創造出來。
新政府成立以後,從1882年起,以天皇名義,向軍人頒佈的「軍人敕諭」,然後在1900年,又以天皇的名義向全國學生頒佈的「教育敕語」,同年新渡戶稻造完成《武士道》一書並在海外出版,與及同時期大量對國民進行推廣教育。從官方到民間,從國內到國外,透過一系列由政府明裡暗裡作出具指導性的推廣行為,將武士的倫理,忠誠,勇猛等原素推廣到全國以至全球不同階層,從而構成引導國民思想行為的「近代武士道」內容,將原本極具破壞性的民粹主義,轉化為提振社會的動能。
這種民粹主義的轉化為日本二十世紀初提供發展的動力,短短十年內先後擊敗清國及俄國,迎來國家急速發展。但同時也為日本埋下「軍國主義」種子,為日後帶來毀滅。
歡迎轉載引述,敬請提供出處。
千月堂
孝師兄